【演說觀點】道理攻城術:羅振宇「分手不該當面說」
先問大家一個問題:你覺得,情人分手該不該當面說呢?
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,一切全憑自己的主觀認定。
不過,絕大多數的人會贊成要當面說,因為那代表對彼此的尊重。
之前我們談到辯論綜藝節目「奇葩說」,有一集的辯題就是「分手該不該當面說」。
蔡康永隊的立場是應該,羅振宇隊的立場是不該,雙方你來我往,選手們攻勢凌厲,不過眼看觀眾選票一面倒向蔡康永隊。
作為隊伍導師,羅振宇必須做最後一席的結辯。
相較於蔡康永的感性說服,羅振宇展現出的是另一種理性思辨。
我們來看看羅振宇的說服之道:
一、切割戰場
切割戰場指的是劃清討論範圍,把對自己不利或是過於極端的部分切除。
羅振宇說:「這個辯題有兩個維度,第一個維度在於你是渣男,第二個維度在於你幼稚。」
維度就是指「面向」,在這個辯題之下,羅振宇深明「分手不該當面說」的立場容易被對手以「渣男論」攻擊。
(筆者案:渣男指的是不負責任的男生)
所以他第一件事就是切割戰場:
「從渣男不渣男這個角度討論,我覺得放在《奇葩說》現場,這本身就不體面。好,那剩下第二個維度,就是幼稚。」
這段話的隱藏台詞是什麼?
《奇葩說》是有質感的節目,所以前面的渣男說不入流,不在我們討論範圍內。所以,今天我們只談幼稚不幼稚這個問題。
多漂亮的切割術啊!切割出對於自己有利的戰場,把戰場變成自己的主場。
二、自創定義
如果要你定義「幼稚」,你會怎麼定義?
不成熟的人?表現很中二的人?行為舉止無聊的人?
我們通常會訴諸口語化。
那羅振宇怎麼定義?
「幼稚就是在目標既定的情況下採取了錯誤的策略。」
哦哦哦!聽起來好像很專業耶!
不過你仔細想想,真的是這樣嗎?
這怎麼感覺更像是公司行號在談決策才會用到的解釋。
沒錯,這就是羅振宇擅長的表達方式。
借用其他領域的專有名詞來解釋一個小概念,我把他稱之為「割雞用牛刀」。
這種「自創定義」的表達方式帶來專業感,接著產生權威感。
聽眾有可能聽的懵懵懂懂,但還是會覺得你很厲害。
三、系統建構
「分手該不該當面說」這個辯題照理是個訴諸感性的辯題。
但是對於擅長理性分析的羅振宇,反其道而行,用了「系統建構」的方式,逐步建構他的論點。
他的系統建構分成三部分:目標、方法、行動。
1.目標
把分手帶來的傷害降到最低。
2.方法
語言溝通中有分「上推」和「下切」。追女生時適合用「下切」,回到「具體語境」來表達;而分手時則要用「上推」,「抽象」語境讓人意會。
為什麼呢?因為事實越具體,傷害也越大。所以越抽象、越尊重、越不傷害。
3.行動
「各位觀眾,現在你手上都有投票器。分手不當面說,是因為要讓傷害降到最低。今天我們要向所有觀眾傳達一個訊息,那就是看「奇葩說」的人,正在長大。」
方法與行動是為了達成目標,所以當目標成立,你自然而然也會被他的方法和行動說服。
這就是羅振宇專攻理性的「系統建構」說服法。
許多問題往往沒有標準答案,但很多時候你需要說服別人接受你的標準答案,學會羅振宇的說理技巧,先「切割戰場」找到自己主場;再「自創定義」塑造權威感;最後再用「系統建構」一次到位。
你的說服力,決定你的影響力。